2024/11/6 门窗幕墙网
能源、交通、建筑三大领域是公认的碳排放主力军。相比其他两大行业,受限于排放主体分散、单体减排量小、实时监控困难等因素,建筑领域减排推进相对缓慢。在近日举行的ImpactX上海峰会暨全球可持续发展力-2030年城市转型论坛上,来自全球的专家、城市相关组织和企业代表把议题集中在了建筑降碳与减排上,以期助推城市智慧绿色转型。
绿地金创首席可持续发展官李想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当前国内建筑减碳市场方兴未艾,绿地金创正在联合相关机构和组织,创新建筑碳信用机制并构建相应全产业链,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共谱绿色发展新篇章。
李想告诉记者,中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40%,其中公共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比重约为10%。绿地金创抓住公共建筑碳减排这个突破口,依托旗下聚焦服务建筑行业碳减排的环境权益类交易所——贵州省绿金低碳交易中心(以下简称“绿交所”),以既有公共建筑规模化节能改造项目的自愿减排量价值实现为抓手,不断拓展生态合作伙伴资源,坚持方法学先行,积极打造中国建筑碳信用(ChinaBuildingCarbonCredit,CBCC)开发、核证、交易、消纳的全产业链。公共建筑的综合性减碳改造项目和相应的碳减排量经过第三方机构的审定、核查后,成为中国建筑碳信用产品,可以在绿交所登记和交易。
为了让建筑减碳有据可依,去年绿地金创发起并联合上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环境科学学会等主体,充分借鉴国际标准,制定了国内首个公共建筑减排量认定标准——《公共建筑综合性减碳改造项目碳减排量认定技术规范》(T/CSES128-2023),2023年12月20日已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归口发布。
该标准是综合性的公共建筑碳减排方法学,可以保证公共建筑的减排量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使其满足自愿减排机制的科学性和真实性要求。该标准积极鼓励运用数字科技确保公共建筑减排量数据的一致性和可靠性。该标准的发布有效填补了国内外相关领域标准的空白。据介绍,绿交所严格遵循该方法学和绿交所相关规则,开展建筑碳信用交易工作。作为新加坡金融管理局NovA!平台计划成员,绿地金创与其他成员深入合作与创新,正在持续开展建筑碳减排计量方法学的完善和互认工作。
公开资料显示,徐州绿地铂骊酒店整体节能改造项目和上海城投控股大厦智慧能源管理项目已经率先被开发成为第一批中国建筑碳信用产品。今年以来,绿地金创与NavaData等新加坡合作伙伴共同推动建筑碳信用在新加坡的试点案例开发工作,其中,新加坡乌节城中假日酒店整体节能改造项目率先被开发成为第一只新加坡建筑碳信用产品,已于2024年6月28日在绿交所成功挂牌。
李想透露,绿地金创和上海市宝山区正在不断推进和深化建筑碳信用方面的相关合作。绿地金创作为宝山区发改委的战略合作伙伴将在宝山建设碳信用公共服务平台。绿地金创将与生态伙伴密切合作,依托宝山区相关产业政策,发挥各自优势,强化在建筑减排标准研发、建筑能耗监测、碳排放核算、碳信用开发、碳信用消纳等方面的合作,共同为建筑业主提供减排量咨询-审定-交易的全服务链,服务于宝山区在建筑领域率先实现减排量认定方法学先行先试,自愿减排量交易模式示范推广,节能降碳新质生产力有效集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特色突出。
“绿地金创将不断完善中国建筑碳信用生态,从B端和C端大力拓展建筑碳信用消纳场景。”李想表示,截至目前,绿地金创在建筑碳信用领域的合作伙伴包括中冶检测、联合赤道、中建研科技、上海市节能减排中心、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研究中心等机构。
最后,李想也坦言,绿地金创作为先行者在国内建筑碳信用领域不断摸索前行,但目前行业发展仍然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前进道路上预计还会遇到不少困难和空白地带,需要进一步推动多方共同努力。
针对建筑领域的绿色金融创新,李想建议,相关机构可以进一步创新“与建筑减排量挂钩的绿色信贷产品”,具体原则为:项目减排效果与主体信用结合,预评估与后评价结合,常规抵押物与碳信用结合,风控机制与碳补偿机制结合,从而有效解决绿色金融对建筑节能改造领域服务不足的痛点。